[牙体病]髓腔固位的嵌体冠修复磨牙残冠
来源:  时间:2007-05-11 14:53:52
3. 讨论 牙体保存修复,是口腔修复学的重要研究课题。 磨牙残冠在临床比较常见,自从以修复方法治疗以 来,使许多患牙得以保留[3]。其最基本方法,是桩核冠 修复。它由桩核和外冠两个独立的结构组成,桩核的 固位由插入根管内的桩获得,而与桩一体的核则形成 外冠的制备体外形[4]。临床常用的桩核有两种即整体铸 造桩核和成品桩钉加银汞核(或树脂核)桩核。这些 方法在本质上,大都是先形成一桩核,然后再以全冠 (烤瓷冠或铸造冠)进行修复,这种方法也是最为根本 和理想的方法[5]。就其作用和目的而言,做桩只是为了 保证全冠的固位,为以后的各类全冠修复打基础而 已;而桩核在无髓牙的根内传导 力时,易导致牙根 的纵折,其本身不能增强牙体组织的抗折性能[6]。磨牙 为多根牙,根管大多弯曲,极少相互平行,要想取得 共同就位道非常困难,要制作这样一个桩核,在临床 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。正因如此,许多学者 致力于根桩制作的研究,以期找出一简便易行方法, 也探索出多种桩核的制作方法。 对磨牙残冠进行全冠修复,需要解决的关键是全 冠的固位问题。磨牙髓室呈立方形,髓室顶和底之间 大约 2.0mm,髓室底在颈缘下约 2.0mm[7],如果残冠 龈缘位于龈上 1.0mm,那么整个髓腔深度可达 3mm ~ 4mm。而在实际上,这种情况的磨牙残冠髓腔深度, 均在4.0mm左右,个别甚至更深。因而,利用髓腔做 成嵌体,其和基牙轴壁间形成很强的机械嵌合力[8],能 够为全冠提供大部分的固位力。另外,再加上基牙缺 损在龈上 1.0mm,和全冠形成箍效应[9],以及粘结剂 提供的粘结力等,则可以为全冠提供足够的固位。基

牙轴壁厚度在1.0mm以上,呈连续的圆筒状,其和冠 边缘形成环抱,加上深到髓室底的髓室嵌体,共同构 成嵌体冠抗力体系,能提供足够的抗力(图 2)。 髓腔内嵌体、冠的环抱及残余冠部牙体组织共同 构成嵌体冠的抗力体系,实际上,桩核冠的固位和稳 定,应包括两个方面,即桩核和根管间的固位稳定, 以及桩核和全冠间的固位和稳定。嵌体冠因其固位力 主要来自髓室的嵌体,而基牙 龈高度对固位的影响 较小。本组68颗患牙,嵌体冠修复后,只有1例失败, 也证实髓室嵌体可以提供足够的固位力。采用这种修 复方式的优点,是大大简化了临床操作过程,免除了 根管预备以及制取根桩蜡型和戴根桩的麻烦,彻底避 免了根管侧穿的危险性,而只须将髓腔形态进行磨 改,使之符合嵌体洞型即可;其简便易行,也大大节 省了医师的临床操作时间,减少了患者的就诊次数。 但其适应证比桩核冠窄。尽管本组病例均选择第一磨 牙作为基牙,但只要条件合适,其它磨牙残冠同样也 可采用嵌体冠进行修复,只是临床上须严格对适应证 的选择。本组1例失败即属于髓腔深度较浅(最深处 约 2.0mm,最浅处约 1.0mm)所致。本组病例进行了 0.5~3年的随访观察,但由于嵌体冠所能提供的固位 力,从理论上讲要比传统桩核冠小,因此,对其修复 效果尚有待更长期的观察。
 
-- 友情连接 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