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塞米松在诱发先天性腭裂发病中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影响
来源:  时间:2007-04-17 10:07:05

摘 要:目的 检测地塞米松诱发NIH小鼠先天性腭裂时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(EGFR)表达的影响。方法 在GD1212天小时给怀孕小鼠腹腔注射磷酸地塞米松注射液(50mg/kg),对照组则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。分别于GD1312、GD1412、GD1512天小时取出胎鼠头部标本,作冠状位切片。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胚胎腭中EGFR的表达。结果 EGFR的表达随胚胎腭的发育而增高,实验组EGFR增高的速度较慢。结论 地塞米松诱发先天性腭裂发病与EGFR表达的改变有关。
  
  先天性腭裂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,发病率高。尽管在临床上对于这种发育畸形的序列治疗已日趋完善,但该病发病机理尚不清楚。
  胚胎腭的发生发育是一系列连续、复杂的生物学过程,在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中,需要激素、第二信使、生长因子等参与生命活动信号的传递。Brunet等发现[1],体外培养的腭器官中,125I-EGF的结合位点广泛存在,并随着腭器官的发育而发生时空性改变。Abbott和Shiota曾报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(EGFR)在胚胎腭发育过程不同时期会发生改变[2,3]。这些结果提示EGFR在胚胎腭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。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胚胎腭发育过程中EGFR的表达变化以及地塞米松对其表达的影响,探讨EGFR在小鼠胚胎腭发育及先天性腭裂发病中的作用。
1 材料与方法
1.1 实验材料
  6~8周龄体重25~30g雌性NIH小鼠60只,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,每组30只。兔抗小鼠EGFR抗体,Boster公司产品。S-P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,Santa公司产品。DAB显色试剂盒,Santa公司产品。
1.2 标本制备
  经与雄鼠交配后,如发现阴栓,认为雌鼠已受孕,记为GD00天小时(gestation day,GD)。实验组在GD1212天小时腹腔注射磷酸地塞米松(50mg/kg)[4],对照组以同等量生理盐水代替。分别于GD1312、GD1412、GD1512天小时颈椎脱位处死母鼠,每组各为5只,剖腹取出胎鼠,切取胎鼠头部。标本经4%多聚甲醛固定24h后,序列酒精脱水,石蜡包埋。以麦克尔氏软骨为基准面,作冠状位4~5μm厚连续切片,H-E染色,脱水,封片,光镜观察。
1.3 免疫组化染色
  用S-P方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,主要步骤如下:切片脱蜡至水,置3%H2O2中浸泡10min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,正常山羊血清37°C孵育20min以降低非特异性着色。适当稀释的兔抗小鼠EGFR抗体37°C孵育2h,生物素化的二抗作用20min,三抗作用20min,DAB显色3min,苏木素复染。以购自北京中山公司的阳性片作为阳性对照,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。
1.4 图像处理
  光镜观察染色结果,选取阳性染色切片经电视摄像系统输入HPIAS-1000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像细胞测量系统分析,每个时期各选10个视野。
2 结 果
2.1 光镜观察
  GD1312天小时对照组及实验组胚胎舌体位置较高,腭突位于舌体两侧向下垂直生长。GD1412天小时对照组舌体降至口底,腭突上抬至舌体上方呈水平相对生长,部分腭突相互接触,中间嵴上皮在中线区形成上皮中缝。实验组腭突位于舌体两侧开始上抬。GD1512天小时对照组腭突接触融合,上皮中缝消失,间充质细胞相互连接形成完整的腭器官。实验组腭突在舌体上方呈水平生长,但体积较小,不能在中线区相互接触,腭裂形成(图1)。
2.2 免疫组化染色
  EGFR着色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浆中,呈棕黄色。在胚胎腭中主要表达于上皮成份中,间充质中有散在表达(图2)。
2.3 地塞米松对胚胎腭上皮细胞中EGFR表达的影响
 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经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分析后,将其平均光度值记录如附表。
2.4 地塞米松对胚胎腭间充质细胞中EGFR表达的影响
  结果见附表。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经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分析后,取平均光度值记录如图3。

图1 实验组GD1512天小时腭突体积较小,形成HC样裂 H-E×33

图2 实验组GD1512天小时腭突EGFR表达方式SP×66

附表 地塞米松诱发先天性腭裂对EGFR表达的影响

    口腔面上皮 腭突中嵴上皮 鼻腔面上皮
1312 对照组  0.022±0.004   0.022±0.009  0.026±0.007
(n=10) 实验组 0.023±0.008 0.024±0.007 0.024±0.003
1412 对照组 0.137±0.042 0.143±0.019 0.121±0.025
(n=10) 实验组 0.064±0.009* 0.046±0.014* 0.058±0.013*
1512 对照组 0.172±0.027    - 0.191±0.053
(n=10) 实验组 0.184±0.033 0.179±0.024 0.171±0.031
 

  *与对照组相比P<0.05

图3 地塞米松诱发性腭裂对间充质表达EGFR的影响

3 讨 论
  先天性腭裂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而引起的先天性发育畸形,其中环境因素尤其是化学物质与其发生密切相关。目前已发现不少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类、维生素A类、TCDD等均可诱发先天性腭裂,其中地塞米松致畸率高[5],致畸引起的腭突体积小、上抬延迟并不能在中线区相互接触融合,从而形成HC样裂。这与临床常见的先天性腭裂在形态学上较相似,因而我们在本研究中采用地塞米松作为致畸药物。
  EGFR是一种单跨膜糖蛋白,分子质量为170kD,其胞外部分可以结合表皮生长因子(EGF),胞内部分能与ATP结合。当EGFR胞外部分与其配体相互结合后,致酪氨酸酸激酸活化,引起受体酪氨酸发生磷酸化,胞外信号由此向细胞内传递并扩大,从而启动胞核内有关基因,促进细胞增殖。虽然表皮生长因子可以在体外培养过程中促进鼠胚胎腭中间嵴上皮(MEE)和间充质细胞(MEPM)的增殖[6,7],但这一作用最终仍需EGFR的参与。Shiota报道[2],在胚胎发育过程中,小鼠胚胎腭口腔面上皮及中间嵴上皮均可表达EGFR,并随着发育而出现时间性和空间性的改变。这一发现提示EGFR可能参与胚胎腭发育的调节过程。我们在实验中发现,在胚胎腭的发育早期(GD1312天小时),对照组与正常组胚胎腭EGFR的表达无明显差别;在胚胎形成时期(GD1412天小时),对照组腭突发育充分,其中表达的EGFR明显要高(P<0.05);到了腭器官形成以后(GD1512天小时),EGFR在实验组MEE仍有较高的表达,但在间充质中表达较对照组低(P<0.05)。结合形态学分析,EGFR的表达异常可能与实验组小腭突的形成及MEE的持续存在有关。
  TCDD作用于怀孕早期的母体可以诱发TCDD样裂,其腭突可充分发育并上抬至水平位相互接触,但并不发生融合。以TCDD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胚胎腭突,尽管其中EGF含量降低,但MEE仍表达较高的EGFR并持续增殖[8]。这说明EGFR在胚胎腭发育形成过程中,不仅可以促使MEPM细胞的增殖,还可能抑制胚胎腭发育过程中MEE细胞的程序性死亡。由于EGFR表达水平较高,尽管腭突可以相互接触,但MEE细胞仍保持完整,从而腭突无法相互融器官。
 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,有多种物质参与了生命调节活动。本研究发现地塞米松诱发先天性腭裂可能与EGFR异常表达相关,同时尚有TGFβ的改变,因此先天性腭裂的确切发病机理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。

 
-- 友情连接 --